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50多年前,毛主席重登井冈山时触景生情,留下发人深省的诗句。人生,亦如这攀登的过程,勇敢向上才能收获更美丽的风景。在高校林立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同样有一位不懈追梦的“攀登者”。它以半部电台启程,90余年跋山涉水,将一座座险峰峻岭征服于脚下,这便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启程——
仰高山之高,信念坚定,继承红色文脉
攀登者,因起步而勇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生来便肩负“家国”二字,其办学历程始终与中国革命史紧密相连。“星星之火照耀着我们,照耀着我们的忠诚;红色电波辉煌着我们、我们的传统……”循着高昂的校歌指引,走进那段烽火岁月——
1931年,毛泽东总政委、朱德总司令接见王诤、刘寅等同志,决定组建无线电训练班
1930年12月,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岗战役中,缴获了半部电台,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我军最早的无线电侦察台。1931年,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
(1933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在江西瑞金诞生,而这便是西电的前身。
红军长征路上通校学员边走边学
面对长征路上办学“无教室、无课本、无文具”的窘境,师生们怀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壮志,走过苍莽逶迤的五岭,突破敌军一道又一道封锁线。后几经辗转、数更其名,学校于
1958年迁址西安
毛泽东给西电的三次题词
诞生于炮火硝烟中,红色基因流淌在血液里。建校90多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学校题词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
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1988年
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8年,
“211工程”正式获批立项
,进入全国重点立项建设高校行列;
2011年,获批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
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名单;
征途漫漫,西电人始终秉持艰苦卓绝执着的追求,一次次向上攀登。毛主席的嘱咐犹在耳畔,红色电波生生不息,西电始终与党同行,与共和国同行。
西电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
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
,在9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
学校聚力电子与信息领域,
着力打造“根基牢、实力强、后劲足、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体系
。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7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电3个学科获评A类
,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为A+。
除了在“电子”特色持续深耕,学校还战略布局光子、量子等领域,以
“电子信息+”的方式不断拓展新战场
,助力国家的战略部署,为建好“新时代的西军电”提供坚实保障。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往下走,总能到达。在与国同行这条道路上,西电人始终自信从容,不断攀登着祖国教育事业的高峰!
攀爬——
探高山之险,脚步坚韧,奋进只争朝夕
峰高无坦途,纵使巉岩林立、荆棘丛生,但
每一步的脚踏实地,都是朝着目标更近。当前,西电正全力以赴
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大学
,力争到2031年建校100周年时
进入特色鲜明一流大学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
整体实力居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鸿鹄之志如何实现?所有
西电
人戮力同心、接续奋斗!
名师引路,行稳致远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教师的竞争力代表着大学的竞争力。近年来
,西电引育并举,致力于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仅2021年就有256位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西电,500余位华山学者齐心
打造活水涌流、基业长青的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郝跃院士入选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仅10人
段宝岩院士牵头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如今,西电校园里共有
3位两院院士,1位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7位双聘院士,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一大批国家级杰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领着西电人在“登山”路上循正道、创辉煌!
2022年7月,段宝岩院士将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200万元全额捐赠,设立“段宝岩科教创新基金”。
刘英教授(左)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天地一体化安全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团队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团队奖
青年奋斗,登高望远
一流的大学,势必要培养一流的人才。自建校以来,西电为国家输送了32万余名优秀人才,奔赴国家急需重点行业领域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锻造了以
“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创业英雄多”
著称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
2022年公开的此前“隐姓埋名”的十二位导弹专家之中,2名总师(钱文极、陈国新)是西电人
2022年3月,无线通信领域技术专家张路明校友当选“2021年度大国工匠”
2021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校友入选《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白烈士、“
雷达裁判长”
保铮院士、
东风系列导弹控制系统总设计师
包为民、
嫦娥五号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杨孟飞、
天宫一号总设计师
杨宏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
张荣桥、
联想集团创始人
柳传志、
无线通信领域技术专家
张路明……西电校友中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人才、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创业先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辈登临正当时。在“厚德求真砺学笃行”校训精神的激励下,跟随优秀教师的指引,越来越多的西电学子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以信仰之光、青春之名,谱写着新时代西军电的绚丽篇章!
西电学子党奇伟登上CCTV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主舞台
西电学子马世航应邀参加“深空探索科学技术与应用”中国工程科技论坛
西电学子屡获竞赛大奖
近年来,西电学子
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6000余项,
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互联网+、微软创新杯等赛事活动中,西电学子屡屡斩获全国第一、问鼎世界冠军;
志愿支教、助力抗疫、捐献造血干细胞、参加国际会议、登上央视舞台
……青衿之志,践行志远,新时代的西电学子从未辜负鲜花与掌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学校
本科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左右
,位居全国高校前列。重点单位、重点地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岗位上处处可见新时代“西军电”人的风采!
西电2021届毕业生签约集中单位统计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从夙兴夜寐、风雨兼程,到荣耀九秩、奋进一流,所有西电人接续奋斗,汇微光之亮成星河,照亮了学校攀登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高峰”的前行之路!
登顶——
立高山之巅,雄视寥廓,苍穹指手可摘
心至苍穹外,目尽山河远。山顶的风景正因有了无惧风雨的攀登才显得更加壮丽动人。90余年的岁月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勇挑大梁,闯过“卡脖子”难关、攻克国际性难题,
一座座科技创新的高峰被西电人征服
,呈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
作为曾经军内最高的军事电信技术学府,学校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
我国第一台
气象雷达、
第一套
流星余迹通讯系统、
第一台
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
第一台
毫米波通讯机、
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
“塞绳电报互换机”、
第一台
“塔型管空腔振荡器”;
第一部
对空目标分类雷达;
第一部
外辐射源雷达;
第一套
“三坐标相控阵雷达”……无数西电前辈用汗水和智慧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历史功勋,彪炳史册;启航未来,初心不忘。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通信、雷达、微波天线、电子对抗、计算机、电子机械、微电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空间技术等国家急需领域形成明显科研优势,牵头承担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2016年以来,西电
共获国家科技奖16项(其中牵头10项,包括一等奖1项)
、陕西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
探月、探火、探日、探海,
西电人一次次朝着科技创新的“高峰”进军,将“西电”的印记烙刻在
北斗、天眼、嫦娥、天问、天和、羲和、奋斗者
等国之重器上。
西电科研团队研发的图像视频编码系统,助力“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西电无线能源团队成果应用于我国首颗用于太阳探测双超平台试验卫星——“羲和”号
西电“海信-西电”联合实验室为国内首颗8K120Hz超高清画质芯片提供AI画质提升IP
西电人参与研制全球首台“计算偏振三维成像相机”载荷成功发射
仰望高山,终成高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在不断向上攀爬的过程中,也成为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一座大山。任时代变迁、风云变幻,“西电之山”岿然不动;经斗转星移,雪剑砥砺,巍巍风姿更胜从前。越来越多的学子
怀攀登精神,绘奋斗姿态,与西电一同向着更高、更险的山峰发起进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